1月12日,政協武漢市第十四屆委員會第一次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舉行,12位市政協委員作大會發言。 現將發言摘登。
■ 加快推進長江新區建設
市政協委員、市規劃編制研究和展示中心副主任 洪旗
搶抓機遇,全力推進長江新區成勢見效。一是明確先省級后國家級的申報時序。積極爭取省級新區盡快獲批,在此基礎上,同時抓緊梳理、動態更新申報要件,繼續推進國家級新區申報。二是謀劃“沿江起步,垂江拓展”的戰略布局。以武湖、陽邏作為長江新區“雙核”加快建設,盡早形成臨江黃金區域的新區形象。依托“雙核”,長江新區空間西沿灄水河、東沿倒水河垂江向北拓展,分別帶動黃陂北部、新洲及鄂東地區發展。三是加快推進高鐵長江新區站、軌道交通14號線延長線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動長江大學城啟動建設。
高點站位,高標準深化長江新區規劃。一是做好協同規劃。長江新區是武漢副城之一,應加強與主城、其他三個副城的功能互補、空間統籌、產業聯動,協調發展、互補競合,匯聚最高效產業、最高端經濟,形成具有國際影響力與核心競爭力的綜合功能區。長江新區也是聯絡沿江城鎮群的重要節點,要完善區域交通、重大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網絡,提升整體協同效益。二是做好生態規劃。遵循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原則,嚴守生態紅線,提高藍綠空間占比,構建科學合理的生態安全格局。三是培育高標準公共服務功能。四是堅持一張藍圖干到底并科學安排近、中、遠期建設重點。
創新方法,助推長江新區“落子為實”。構建立足創新的產業體系,產業的引入需要瞄準全球科技創新趨勢和技術前沿。建設大學城,借力光谷、高校密集區,培育產、學、研產業鏈條,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提升新興產業競爭新優勢。
■ 加快同城化進程
出臺武漢城市圈中長期發展規劃
市政協委員、武漢理工大學交通與物流工程學院教授 杜志剛
加快“五同”發展步伐。加快推動規劃同編,出臺武漢城市圈中長期發展規劃,加快交通、產業、科技、公共服務等專項領域規劃編制工作。加快推動交通同網;建設以武漢為中心、輻射城市圈的“七環三十射”高快速路網,推動城市軌道交通、干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鐵路“四網融合”,發展江海、水鐵、水水直達、沿江捎帶多式聯運,推進天河機場與花湖機場運營合作對接,申報建設武漢—鄂州空港型國家物流樞紐;聚焦政務通辦、服務共享,做優“軟聯通”。支持高水平大學在八市設立分校區和研究機構,鼓勵武漢三甲醫院在八市建立分院或特色???,全面實現圈內異地就醫的醫療費用直接結算。拓展“一網通辦”民生高頻服務事項范圍。建立健全長江、漢江、府澴河、通順河、斧頭湖、梁子湖等跨界水體共建、共管、共治保護機制。
■ 加強武漢老字號保護與發展
市政協委員、盤龍城遺址博物院院長 萬琳
加強對老字號文化研究和宣傳推介。組織開展老字號普查,全面掌握老字號發展歷史和現狀,運用信息化手段記錄老字號傳統手工技藝、發展史料,開展品牌研究,進一步挖掘老字號品牌價值。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形式對有重大價值的老字號進行申報認定,符合條件可列入武漢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實施重點保護。
加大老字號保護力度。對現有老字號傳承人進行摸底,對符合條件的納入非遺傳承人給予政策性支持和保護,同時大力引導年輕一代從事老字號技藝傳承工作,培養更多的老字號絕技、絕活、絕藝人才。抓好經營網點保護,市區盡量避免對老字號建筑的盲目拆除與遷建,盡可能保留老字號原址原貌,特別要加強老字號起源店的原址保護。
推動老字號經營模式創新。鼓勵發展新業態、新模式,支持連鎖經營發展,開設旗艦店、體驗店、大師工作室等,吸引年輕消費群體。給予場所租金補貼的形式,引領老字號打造特色產品,以武漢禮品形式進入景區、機場、高鐵、碼頭、車站、旅游場所,支持老字號分類進入大型商超,開拓國際國內市場,為武漢文旅融合作出貢獻。
■ 推進氫能產業突破性發展
市政協委員,青山區政協黨組書記、主席 楊新
加強示范引領,推進場景應用。逐步拓寬應用場景,優先在城市公交、公務用車、通勤車、旅游觀光車等領域逐年更新氫能源汽車,發揮示范引領作用。支持社會資本組建氫能源汽車融資租賃平臺,采取融資租賃、大批量采購等方式降低燃料電池汽車的購買成本。
整合優勢板塊,做強產業集群。加快組建政企研三方融合的武漢氫能產業聯盟,積極發揮信息發布與交流、氫能產業投資、舉辦武漢氫能博覽會、氫能論壇和氫能培訓的作用。加快綠氫制取、氫燃料電池等核心技術攻關,發展氫燃料電池分布式發電、氫燃料電池無人機及通航飛機、氫燃料電池備用電源、氫能源動力船舶及發電等前沿領域,大力推動技術創新成果產業化轉移。
■ 提升超大城市治理能力 推進新型智慧城市建設
市政協委員、市政府采購監督管理辦公室副主任 戴璐
統籌建設全市CIM數據庫,對城市進行數字孿生。利用三維GIS、BIM、物聯網等技術,在國家統一時空基準下,加快城市空間、城市部件、城市運行動態的數字化,推進治理要素數據“一張圖”;建立統一的地名地址標準和數據庫,疊加“一標多實”各類城市運行管理要素數據,實現地理數據資源有序關聯。在此基礎上可以通過物聯網與5G通訊實現城市態勢全面實時感知,利用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和人工智能實現趨勢智能預判、資源統籌調度、行動人機協同,賦予城市更多的“自我感知”“自我判斷”“自我調整”能力。
強化智慧化網格應用平臺作為社會治理基本管理單元的實戰應用支撐。以街道網格化系統為依托,全面整合現有基層管理力量,完善網格劃分標準,實現基礎網格、疫情防控、綜治網格“多格合一”,推進人口、衛生、城管等數據在基層融合應用,打造一支由衛生應急、城管執法、網格管理、綜合治理、市場監管等力量參與、7×24小時響應的城市運行管理和應急處置隊伍。
■ 深入推進武漢國家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市政協委員、長江國際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劉萌
優化創新生態,完善結構布局。以東湖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為核心依托、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為空間載體、國家實驗室和湖北實驗室為條件平臺、大科學設施集群為關鍵支撐,引導人才、項目、資金,機構、高校、企業在一定空間集聚,促進跨學科跨領域合作交流。加強國家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企業工程技術中心運行管理和創建升級,發揮科研“國家隊”優勢,為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提供原創成果和源頭支撐。加強工研院專業化分工和精細化研發,加速關鍵核心共性技術攻關,解決技術工藝化和產品市場化問題,打通成果到市場的“最后一公里”。
引進培育并舉,壯大企業群體。堅持引進大企業大項目與自主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相結合。在引進企業總部、二總部、企業研發中心時,重點考察其產業鏈帶動效應,引導大型企業將后續科技成果優先就地轉化,促進大型企業內部衍生創業。
■ 打造種業高質量發展中心
市政協委員、市鄉村振興局開發指導處(政策法規處)處長 李苨苨
攻堅克難,提高種業研發與轉化率。搭建政企、政院、政校合作平臺,構建完善以知識產權為紐帶的“產學研用”合作及利益共享機制,鼓勵采用轉讓、許可、作價入股等方式推動成果轉移轉化及公開交易。加大對原創性成果本地轉化獎勵力度;提升育種裝備和機械化制種水平,加快“神農設施”建成投產。
做強龍頭,激活生物育種企業創新動力。針對我市農業特色產業鏈的重點領域及優勢品種,整合資金,策劃一批重大生物育種項目,鼓勵我市種業企業牽頭承接,引導培育一批全國位居前列的生物育種研發生產骨干企業;設立種業基金,撬動更多資本投入,重點支持生物育種骨干企業通過兼并重組,打造1-2家居國內前列的生物育種企業集團航母。
■ 改善我市中小學生體育鍛煉條件
市政協委員、華中師范大學國家體育產業研究基地負責人 陳元欣
加快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讓家長、教師充分認識到體育運動對促進孩子身心全面發展的重要意義,調動各方積極參與學校體育工作,保證校內體育鍛煉時長,提升體育鍛煉質效。
加大體育場館設施建設力度。解決體育場館和教學設施不足問題是推動中小學生開展體育活動的必要條件,要多方法、多渠道增加體育場館和設施。鼓勵有條件的中小學校與周邊學校、社區共建共享體育場館。嚴格落實國家關于公共體育場館向學校、學生免費或低收費開放的政策,彌補學校體育場地不足的短板。
■ 大力發展樞紐經濟 推動武漢高水平對外開放
市政協委員、青山區發展和改革局(區循環經濟發展局)副局長 滿桂莉
突出聯運,增加貨物落地。要優先發展多式聯運,依托城市圈大道、沿江高鐵,提升城際鐵路網密度,依托中歐班列、近海近洋航線、國際大通道建設、經濟大走廊建設等,加強武漢地區多式聯運的分量與影響力。
樞紐經濟也是平臺經濟,要搭建服務平臺,提升承載能力。大力培育專業性服務機構,發展包括保稅服務、展會經濟、航空經濟、口岸經濟、離岸金融及服務、外貿綜合服務、跨境電子商務等樞紐經濟,推動服務貿易創新發展。加快湖北自貿區武漢片區擴容提質,推動綜合保稅區加快發展,使貿易和投資自由、開放、便利,力爭成為內陸地區外資企業落戶首選地。
樞紐經濟也是服務經濟,要打造國內領先的通關體系和最優的營商環境,尤其是在長江航運中心及航空經濟綜合實驗區的建設中,要提前布局空中申報、提前申報和落地放行等通關模式,便利于空空轉關、空地轉關、水水中轉。
利用好城市圈貨運專業化航空樞紐機場,推動產業鏈上游加快完成從“鋼之城”到“芯之城”轉變及支撐產業的不斷升級。
■ 搶占科技創新制高點
加快專精特新“小巨人”培育
市政協委員、武漢華天園林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范雙濤
強化種子企業入庫基礎性工作。圍繞市級“專精特新”培育企業目標,聚焦高新技術企業、瞪羚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和“四新”類企業,組織推薦更多具有核心技術,“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的種子企業進入培育庫。建立企業經濟運行監測制度,對入庫企業實行運行監測和動態管理。開展“點對點”針對性服務,在普惠性服務基礎上,建立專人聯絡機制,圍繞企業個性化需求,提供專業化、定制化服務,不斷提升服務供給和需求的匹配度。
加快產業創新能力提升。積極推進“產學研”體系建設,搭建校企交流平臺,開展技術協同攻關,鼓勵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向企業開放共享儀器設備,推進產學研合作共贏。鼓勵“專精特新”企業“揭榜掛帥”,承擔更多科技攻堅項目,解決“卡脖子”問題。聚焦提升產業鏈協同性,支持龍頭企業和中小企業深化合作,建立協同創新的產業生態。
■ 推動新一輪消費升級 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
市政協委員、武漢發展戰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劉藝璇
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提高消費能力和意愿。推進創業創新,以創業帶就業,提高經營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在居民收入中的比重。實施減稅降費,落實好健康、養老、家政等生活性服務業的稅收優惠政策。做好公共服務保障,為中等收入群體“增收減支”,提振居民的消費信心。
培育新興消費熱點,滿足并創造更多消費市場需求。大力發展綠色消費、信息消費、數字消費、智能消費等新興消費,培育中高端消費市場,努力形成若干發展勢頭良好、帶動力強的消費新增長點。塑造消費新地標,推進核心商圈升級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標志性商圈,培育一批集歷史風貌、品牌購物、文化創意、美食品鑒、休閑娛樂和交互體驗于一體的特色街區,建設夜間消費集聚區。打造消費新場景,豐富服務業態。
深化服務貿易創新,增強“買全球、賣全球”功能。聚集整合區域消費資源,推動消費平臺和流通中心建設,擴大與消費相關的服務業開放,打造國內外消費品集散中心。實施“全球消費品牌集聚計劃”,擴大特色優質商品和服務進口,推動在漢銷售的國際品牌與國際市場同步接軌。打造進出口商品集散分撥中心,加快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建設,引進培育跨境電商交易平臺和服務企業,推進設立離境退稅街區、市內免稅店。
■ 精耕綠色金融 打造武漢特色區域金融中心
市政協委員,武漢大學人民醫院院長助理、漢南醫院院長 胡欽勇
我們要精耕綠色金融,打造富有武漢特色的區域金融中心。
繼續培育和集聚金融機構。打造“資源對接平臺、金融創新高地、科技進步引擎”的“碳產業”區域科技金融功能區。
加強智能基礎設施建設。根據智能化、大數據時代經濟發展需要,不斷優化武漢金融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打造數字訂單、運營、管理、結算等全維度信息產業鏈,進一步高效配置政策資源。
加強“碳產業”金融創新力度。推動金融產品創新,建議以碳數據為基礎,碳交易為流量,創新發展碳中和新型信貸模式,并與本地銀行深度合作,積極發揮本地銀行自身綠色金融優勢,支持我國經濟社會節能減排和低碳發展。服務機構創新,在傳統的銀行體系外,引入保險、證券、期貨、私募基金,開展協同業務,為企業提供綜合金融服務。
信息來源:長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