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市政協召開常委專題協商會議,圍繞“推進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議題開展協商議政。
會上,市文化和旅游局負責人通報了我市文旅融合發展的工作情況。董菲等11名市政協常委、委員分別從挖掘音樂文化資源、打造夜間旅游項目等方面,提出意見和建議。夏青玲等2名市政協委員與市農業農村局、武漢旅游體育集團相關負責人現場互動交流。
本期“議政與建言”刊發部分委員發言摘要。
■ 關于武漢文旅深度融合的對策建議
市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市規劃研究院國際合作交流所所長 董菲
當前,武漢正建設國家文化和旅游消費示范城市,為更好地適應文旅融合新形勢,做到宜融則融,能融盡融,武漢應強化高位推動,逐步完善文化和旅游多領域、多方位、全鏈條深度融合,著力構建文化和旅游發展新格局。
高位推動,構建優質高效的融合治理體系。建立武漢“融合與創新”文化創意產業與區域旅游業的聯席會議制度、文旅產業發展協調工作機制。
創新文化和旅游產業融合思路,從供給側增加高質量的有效供給。加大對文化資源的挖掘利用力度,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力量,挖掘武漢歷史文化的散落明珠,串聯整理,形成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故事;健全互利合作機制推動產品融合,重點是鼓勵推動旅行社與各類文藝院團以及漢秀、武漢劇院、琴臺大劇院、武漢雜技團等演藝企業,以及琴臺音樂節、琴臺藝術節、環球大馬戲嘉年華等文化節慶活動主辦單位對接,著力把“到武漢看演出”打造成武漢特色文化旅游產品,力爭實現游客來漢隨處隨時“有劇看、有戲聽”。
培育多元化市場主體,構筑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支撐體系。重點培育本地文旅融合龍頭企業;大力扶持文旅融合民營經濟,引導和扶持一批中小文化企業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以市場化模式深化業態融合,豐富博物館、文化館、美術館等文化場館的旅游功能,創新研發文創產品。
加快重大文旅項目的建設,打造文旅新品牌。設立觀光工廠,繼續推動省級特色小鎮網紅小鎮建設,采用“公司+農戶”的模式,推動市級生態小鎮建設。
■ 加強武漢老字號保護與發展
市政協常委,武漢市群眾藝術館副館長 周娟
尊重老字號,就是尊重城市的歷史。老字號是我市地方傳統品牌的優秀代表,需要在保護與發展方面持續加大力度。
加強對老字號文化研究和宣傳推介。組織開展老字號普查,全面掌握老字號發展歷史和現狀;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形式對有重大價值的老字號進行申報認定,符合條件可列入武漢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實施重點保護。
大力實施老字號重振工程。建議將老字號的保護與發展納入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內容,按照“三個一批,即做大做強一批、做精做專一批、恢復改造一批”的工作思路,加大企業扶持力度。
推動老字號經營模式創新。建議以老字號企業所在區為主,市區聯動,支持老字號依托品牌優勢,提高企業競爭力。鼓勵發展新業態、新模式,支持連鎖經營發展,開設旗艦店、體驗店、大師工作室等,吸引年輕消費群體。給予場所租金補貼的形式,引領老字號打造特色產品,以武漢禮品形式進入景區、機場、高鐵、碼頭、車站、旅游場所,支持老字號分類進入大型商超。
■ 進一步打造“大黃鶴樓-武昌古城”文旅IP
市政協委員,武昌區政協黨組書記、主席 王興文
提高建設管理運營品質標準。按照國家5A級景區標準,將“大黃鶴樓—武昌古城”片區整體建設成為全域旅游示范景區。要讓景點連起來。提升景區交通便利度,加大古城內微循環路網和綠道通廊建設力度,開通“大黃鶴樓—武昌古城”旅游公交專線,把黃鶴樓、首義文化區、曇華林、戶部巷、都府堤等景點片區串珠成鏈;要讓景色美起來。強化武勝門、起義門、漢陽門等老武昌城門城墻意象,推動曇華林和戶部巷品質提升,打造長春觀至長江大橋綠色景觀步道;要讓景區活起來。將武昌古城智慧文旅平臺納入市級平臺體系,強化“數實融合”模式,實現游客數據分析和預測,為游客提供“一站式”、24小時在線的數字化景區服務。
著力加強IP營銷。邀請行業“大咖”,創新特色文旅產品,豐富文旅活動內容和頻次,提升文旅融合IP的影響力,構建多元IP矩陣,營造“黃鶴歸來武昌城”氛圍,讓武昌古城可感知、可觸摸、可品味。
■ 挖掘音樂文化資源 打造武漢特色文化旅游品牌
市政協委員,知名音樂人 馮翔
以音樂串聯旅游資源,提升文化影響力。確定以“知音文化”為主軸,將我市相關旅游資源以音樂線索串聯起來,從編鐘、古琴演奏到知音號劇場演出,讓不同時空文化匯聚在同一主題,彰顯我市音樂旅游的創新與特色。
以教育為髓保護音樂遺產,提升科教支持力。充分發揮我市教育資源豐富優勢,成立武漢音樂教育基金,通過擴大音樂教育,讓傳統音樂走進百姓生活,實現中國傳統音樂的保護與發展。
加強旅游環境建設,規范市場秩序,整治行業亂象,引導音樂旅游業步入良性發展軌道。整合我市金融、文化、教育、旅游、藝術資源,設立音樂產業孵化器,打造精致的音樂旅游產品,讓世界聆聽高山流水,讓武漢聲音傳到世界。
以開發為翼打造龍頭產品,塑造城市感召力。整合武漢三鎮音樂旅游資源,打造音樂旅游精品旅游線路(湖北省博物館——漢秀劇場演出——武漢音樂學院湖北音樂博物館——蔡甸鐘子期墓——琴臺音樂主題公園、武漢鋼琴博物館——知音號演出),集中展示武漢文化。
舉辦一個綜合性、全域性的藝術節,打造一場音樂盛宴,將現有琴臺音樂節等作為主打版塊,分布于漢口、漢陽、武昌三鎮舉辦,激活全城熱情。實現系列音樂節全時令覆蓋,除跨年、春節外,有春季花朝節、蔡甸子期祭、大學生櫻花藝術節,夏季江城之夏、東湖詩歌音樂節,秋季琴臺音樂節等。
■ 深挖地域文化 促進鄉村旅游發展
市政協委員,民進江岸區工委主委 楊德紅
因地制宜推進武漢市鄉村旅游和文化融合發展,對解決三農問題難題,進一步釋放農村經濟發展活力、促進鄉村振興方面具有重大意義。建議:
優化產品質量和結構,提升供給效率。一是定期制定市場調查計劃,弄清游客對鄉村旅游產品的需求和喜好,贏得市場競爭優勢;二是繼續以創造和升級人文景觀類、文化遺產類、文化演藝類產品為重點,創新文化旅游類商品形式,豐富文化旅游類商品內涵,刺激游客消費需求;三是打造選擇性強、品類豐富、新穎有趣的產品組合,提升價值鏈,滿足游客的復合需求。
堅持科學規劃與管理,完善相關配套設施。構建區域聯合發展機制,以文旅發展合力帶動鄉村文旅產業發展,并延伸產業鏈,多角度多方式惠及農民,增加當地農民收入,以產業發展升級促進管理水平提升和相關配套設施的完善。
優化人才建設機制,培養鄉村旅游復合人才。建立和完善人才引留制度;建立完善的人才培養和內部提拔制度;與本地高等院校合作,重點培養文旅產業急需的市場開發、營銷管理、設計規劃、非遺文化等緊缺人才。
■ 大力發展工業旅游
市政協委員,青山區政協黨組書記、主席 楊新
加強創意展示,豐富產品供給。加強對各類工業旅游資源的現代化展示。支持運用人工智能、物聯網、5G、大數據、虛擬現實、區塊鏈等新興技術拓寬特色工業文化展示途徑,將武鋼博物館打造成數字化、可視化、智能化新型工業博物館,生動“再現”鋼鐵工業生產流程、操作工藝、科技發展等,吸引游客深度體驗工業文明的變遷;開發鋼城工業觀光研學區。以“21號公路—化工大道—八吉府大街”為連接通道,整合利用中國寶武鋼鐵集團有限公司現代工業資源,打造以觀光游覽、研學為主的旅游線路,展現青山工業史、世界鋼鐵史和長江工業文明;發展“工業旅游+”新產品新業態。圍繞大眾旅游新需求,以嚴西湖北岸為主要區域,依托濱湖濕地、林地、半島環境和資源,整合白玉公園、張公山寨、汪家窯遺址、李莊古建筑博物館等資源和發展基礎,落實鄂旅投嚴西湖生態旅游示范區項目,以“工業+生態文化”為主題,將“工業旅游”與健康養生、生態文明、紅色文化、民俗風情等資源銜接起來,不斷豐富工業旅游新體驗。
■ 創新助力博物館文物活起來
市政協委員,盤龍城遺址博物院院長 萬琳
以文化創意賦予博物館文物新的生命。借助文化創意,充分發掘文物的內在價值,將博物館的文化IP轉變為大眾所喜聞樂見的文化產品,將文化元素融入文化產品之中,讓大眾在消費文化產品的同時,持續地感知、體味文物的衍生價值。
以文化創意促進文物活化利用,可以最大化擴展文物的文化傳播效應。文創產品讓“高冷”的館藏文物以更加鮮活親民的形態出現在大眾面前,不僅拉近了大眾與文物之間的距離,也通過與“文物”近距離接觸,也讓更多的觀眾了解文物及其背后歷史、文化、故事。
以數字技術推動博物館文物的活化利用。數字技術極大地豐富了博物館的文物展示形態。數字技術讓文物跨越時空為全民共享,“云看展”“云游”“全景游”、數字互動展等在眾多博物館廣泛運用,拓展了參觀渠道。“博物館+文化”“博物館+旅游”“博物館+動漫”“博物館+美妝”“博物館+研學”……博物館文物的外延不斷延伸。要深入挖掘、廣泛傳播文物蘊含的文化精髓和時代價值,研發出具有影響力的文創產品,讓“養在深閨”的“文物”走入尋常百姓家。
■ 加快文旅場所硬軟件升級
市政協委員,武漢鴻華服飾有限公司董事長 范紅華
加快文旅場所硬件設施升級改造。提前謀劃,充分評估文旅消費市場可能出現的高速增長,有步驟地實施一批新建、改擴建和維修改造項目,為文旅行業轉型升級提供硬件保障。
加快文旅消費場所的軟件環境升級、信息數字化升級。有關部門牽頭開展文化和旅游場所數字化智能化專項提升工程。特別是對一些人流量大的景區景點,要鞏固和完善疫情發生后探索積累的經驗做法,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建立起一套長期可行的防護管控體系。提高門票預訂、售票、入園等環節的智能化管理水平,減少接觸和聚集,降低經營成本。
完善相關配套制度和措施。開展景點景區的促銷活動,改變過度依賴景區門票的運營模式,提供更多景區內的增值服務。繼續鼓勵有條件的地區發放文化旅游消費券、有條件的景點景區定期開展面向游客的定時免票或減價等措施。
■ 發展夜間經濟 釋放消費潛力
市政協委員,華中科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副院長、教授 蔡新元
從夜間旅游發展的角度看,六大夜游場景打造值得關注:
夜游。圍繞夜間游船形成品牌夜游項目,從武漢的兩江四岸夜游、上海黃浦江夜游、廣州珠江夜游、重慶兩江夜游到景區內的夜游船項目,成為旅游景區和目的地吸引游客并留住游客的重要手段。
夜宴。從深夜食堂到夜市街區,再到以餐飲為特色的夜間節慶活動,如美食節、啤酒節等,夜間餐飲場景成為打造夜間旅游的重要著力點。
夜宿。近年來,在發展夜間經濟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動物園、水族館、博物館、科技館等特殊旅游區域的夜宿產品。
夜娛。依托光影、色彩、影像等多要素打造的燈光秀、光影節、水秀等夜間光影產品,是構建夜間娛樂場景的主要方式之一。廣州的燈光節、黃鶴樓的XR光影秀、深圳歡樂港灣的燈光水秀等,以桂林的《印象·劉三姐》、西安的《長恨歌》、上海的《不眠之夜》等為代表的多類型演出,已成為地方夜間旅游的靚麗名片。
夜購。北京“夜京城”商圈、上海南京路、南京夫子廟、蘇州觀前街等均是以夜間游覽購物為特色的綜合性夜游場所。
夜行。夜間光影步道、自行車騎行、夜跑路線等也是夜游場景打造的重要內容。
■ 著力全域旅游 打造文旅強區
市政協委員,黃陂區政協黨組書記、主席 熊定萍
打響民宿品牌。推動全域旅游民宿發展,致力培育“木蘭鄉居”民宿品牌。鼓勵支持裕和夫子山、斜陽耒筑、青荷小木等一批高端民宿群落建設。支持姚集崇杰、木蘭鄉木蘭川兩大康養民宿基地建設。通過策劃精品民宿線路、舉辦特色民宿推介會、開展十大精品民宿評選表彰活動,激勵社會資本參與鄉村民宿建設,促進民宿高質量發展。
完善基礎設施。構建內聯外達交通體系,持續推進旅游環線建設,提檔升級旅游集散中心和旅游驛站,強化旅游客運、城市公交對旅游景區、景點的服務保障,完善旅游綠道、騎行專線、登山步道等慢行系統建設。
提升智慧旅游水平。推進交通標識導引、承載量管控、大屏信息發布、旅游大數據分析平臺、落地短信宣傳平臺等“智慧旅游工程”,完善游客智能導游等功能,實現景區、集散中心免費Wi-Fi、視頻監控全覆蓋。積極發展數字博物館、線上云游、AI旅游服務、AR游覽服務等業態,推動旅游業向數字時代邁進。
■ 增設紅色印記 助力武漢文旅產業發展
市政協委員,武漢市迪睿道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 鄭明
紅色印記即紅色資源的標記,通過壁刻、地刻、小型雕塑等形式對紅色資源進行標記,尤其是已經消失的遺址。具體樣式的設計可以在全社會進行廣泛征集,既讓全社會重溫紅色歷史,又發揮宣傳作用。線上利用元宇宙技術,將全市紅色資源數字化,逐步建立一個紅色元宇宙。線上線下相結合,沉浸式旅游提升游客體驗。
增設紅色印記,可以在不增設大型場館的情況下,不拆建的前提下,將紅色資源因地制宜,呈現在市民身邊的普通馬路上,讓武漢市民和外地游客充分領略新時代英雄城市的歷史和底蘊。紅色印記的造價不宜過高,占地不宜過大,以造型或關鍵字起到提示作用。以點帶線,盤活整個城市的紅色旅游資源。
增設紅色印記,將已經遺失的各個時間的紅色資源重新拾起,和武漢市的紅色展館、紅色遺址、紅色故居等紅色資源串聯起來,連點成線、集線成網,構成整個城市獨特的紅色文旅網絡,既可以激發武漢市民的自豪感和成就感,也可向游客展示武漢英雄城市獨特魅力,以紅色資源為切入點,助力武漢文旅業的發展。
現場互動>>>
市政協委員夏青玲:
市農業農村局在發展鄉村旅游經濟上,有什么新的舉措?
市農業農村局負責人:一是加強頂層設計,編制專項發展規劃。二是強化政策引導,加大扶持力度。三是加大宣傳力度,推介產品線路。四是推進品牌建設,實施“后備箱”工程。大力培育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江城百臻”,宣傳口號“武漢農優,真滴蠻好”,鼓勵“蔡甸蓮藕”“汪集雞湯”“洪山菜薹”等農副土特產品向特色旅游商品轉變,打造“武漢伴手禮”,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吸引自駕游客購買當地特色農產品,帶動農民就業、增收。
市政協委員方文成:
在助力武漢文旅產業全面升級上,武漢旅游體育集團還會有哪些新布局?
武漢旅游體育集團負責人:在兩江四岸板塊,積極推進郵輪母港建設,規劃提升打造粵漢碼頭、中華路碼頭、向陽碼頭、科技館碼頭、武漢關碼頭等,同時新建了古琴號等四艘新型旅游船舶,將知音號的品牌效應外溢,提升打造“兩江游覽”旅游文化品牌,助力江漢朝宗消費集聚區建設。在城市旅游板塊,加快推進歷史風貌區建設,導入商業文化業態,活化利用歷史建筑、優保建筑,在首開安邸酒店的基礎上,力爭明年10月前先后推出巴公房子、保元里、原檔案館大樓、民眾樂園等一批優保建筑活化利用的典范。
信息來源:長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