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子是農業的“芯片”。2012年,習近平總書記作出了“要下決心把民族種業搞上去”的重要指示。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解決好種子問題,部署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立志打一場種業翻身仗。今年7月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次會議審議通過了《種業振興行動方案》,把種源安全提升至關系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為我們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市委、市政府歷來高度重視種業工作,2013年就提出打造“武漢·中國種都”,2018年1月,發布了《“武漢·中國種都”發展規劃(2017-2025)》,2020年成功獲批以種業發展為基礎的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同時出臺了有關支持種業發展的政策性文件。經過不懈努力,武漢·中國種都建設取得了實質性進展?,F將有關情況匯報如下。
一、武漢·中國種都建設基本情況
經過多年發展,我市已形成涵蓋糧食、生豬、水產、家禽、蔬菜、林果、食用菌、生物疫苗等 8個優勢行業研發、生產、銷售的種業全產業鏈格局。2020年底,全市種都產值達到450億元,年銷售收入過億元的種業企業4家(省種子集團、國英種業、湖北惠民、金龍畜禽)。省級及以上種企24家,進出口持證種企12家,2020年實現種子出口2405噸,創匯870萬美元。
作為武漢·中國種都核心區的東湖新技術開發區高農生物園和南湖農業園聚集了60余家高新技術種業企業,11家院士專家團隊、5家國家重點實驗室、3家國家工程技術中心,引進拜耳作物、杜邦先鋒、先正達集團等世界500強企業研發中心,研制出紅蓮型水稻、華油系列油菜、鄂蓮系列蓮藕、全球首張水稻全基因組育種芯片等83項高轉化性育種成果。
作為武漢·中國種都建設范疇的漢南種業小鎮聚集了亞非種業、楚為生物、漢研種業、武大天源等10多家競爭力強的頭部種企,吸引了計劃投資20億的碧桂園“中國種谷”項目落戶。
作為武漢·中國種都建設范疇的武湖現代農業展示園2020年獲批國家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在此已成功舉辦了7屆武漢種業博覽會,吸引了國家多倍體水稻創新基地落戶,“十三五”期間多倍體水稻研發取得突破性進展,獲批9項國家專利、3項美國發明專利和1項省級標準,2個水稻品種今年內將獲得品種審定證書。武湖淡水漁業科技園擁有湖北武漢國家級青魚原種場、國家級現代漁業種業示范場,其中,湖北武漢青魚原種場已建成100畝封閉式智能化池塘循環水養殖系統,12條池塘流道。
二、推進武漢·中國種都建設所做的主要工作
我們的主要做法是“兩著力”、“兩注重”、“兩強化”、“一唱響”。
(一)著力培育龍頭企業。成功引進了先正達、中化集團等世界500強種業巨頭,匯集了中農發、墾豐、豐樂、大北農、隆平高科、碧桂園等國內頂尖種企,培育了省種子集團、惠民種業、科珈種業、國英種業、楚為生物、亞非種業等本土種企。全省80%以上的種企落戶我市,種業集群發展格局初步形成。
(二)著力完善體制機制。2020年6月,以種都建設為支撐的武漢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獲批,預示著“武漢·中國種都”建設獲得國家層面支持。今年以來,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多次專題調研農創中心和中國種都建設情況。3月1日,楊軍副市長主持召開武漢·中國種都建設工作座談會,研究部署推進有關工作。6月25日,市政府第157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武漢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推進方案》,決定成立了由程用文市長任組長,曹裕江、楊軍、劉潔任副組長的武漢農創中心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同時,正在積極爭取成立省級領導小組,建立部、省、市、區聯席會議制度,以統籌推進武漢·中國種都和農創中心建設。
(三)注重資源保護利用。我市已建成國家油料作物中期庫、國家種質武漢水生蔬菜資源圃、國家果樹種質武昌砂梨圃、國家獼猴桃種質資源圃、國家種質武昌野生花生圃等5個國家種質資源庫(圃)和1個省級中期庫(湖北省農作物種質資源中期庫),分別保存了油料作物種質資源3.5萬余份、水生蔬菜和水生觀賞植物種質資源3100余份、梨種質資源1219份、獼猴桃種質資源335份、花生種質資源1800余份、省級作物種質資源近4萬份。
先后建立了梁子湖武昌魚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魯湖鱖鲌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武湖黃顙魚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和牛山湖團頭魴細鱗鲴省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全市現有國家級水產原良種場2家,省級水產原良種場11家,水產苗種繁育場(企業)42家,年產苗種100億尾以上,除四大家魚以外,還繁育了鱖、鲌、加州鱸、黃顙魚等名特品種,有效提高了特色優質水產品種比重。目前我市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全面禁止生產性捕撈,為保護具有我市特色的水產種質資源和生物多樣性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根據農業農村部、省農業農村廳統一部署,市區均已成立農業種質資源普查工作領導小組,計劃通過3年時間,完成農作物、畜禽、水產種質資源普查工作。
(四)注重發揮科技引領。開展“卡脖子”技術攻關是實現種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今年以來,針對制約我市水稻、油菜、生豬、水產、蔬菜等種業的技術瓶頸,市科技局會同市農業農村局征集完成了技術清單,下一步,將按照“成熟一個、啟動一個”的原則,確定支持方向,編制項目指南,發布榜單,征集揭榜單位,開展聯合攻關。同時,由武漢農創中心正在發起成立種業創新聯盟,加快構建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為主體的基礎性公益性研究和以企業為主體的商業化相結合的現代種業科技創新體系。
(五)強化重大項目支撐。我市高度重視種業重大項目建設。一是積極參與洪山實驗室建設。我市現有中墾錦繡華農、湖北國科、湖北金旭、科前生物等 4家企業積極參與其建設。二是“神農設施”項目已通過國家發改委復審。“神農設施”是農業領域的國之重器,具備每年50萬株—100萬株植物的基因型、主要表型特性和相關大數據采集與解析能力,可實現育種過程的設計性、預見性和可控性,提高育種效率一倍以上。目前,已成立項目戰略聯盟,構建了自主研發人才團隊。三是爭創部級重點實驗室。組織農創中心申報作物分子育種、微生物農藥創新農業農村部重點實驗室并獲批立項。四是大力開展招商引資。今年以來,農創中心新引進農業科創型企業36家、項目 11個、投資額16.2億元。中信漢南現代種業小鎮項目正式簽約,碧桂園“中國種谷”項目建設用地成功摘牌。
(六)強化政策保障支持。2020年,我市出臺了《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全市種業高質量發展的通知》(武政辦〔2020〕86號),明確2021-2025年,市級財政每年安排6000萬元農業專項資金支持種業發展,同時,規定對于種業發展的科技、土地、人才、國際化等政策,所需資金仍按照現有資金渠道予以解決。從2019-2021年,市級財政累計安排資金14655萬元(其中,2019年3110萬元,2020年5545萬元,2021年6000萬元),用于支持種業研發、平臺建設、漁業苗種繁殖和工廠集約化育苗建設等工作。
按市政府要求,我局還起草了《武漢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專項政策》,重點從總部企業和新型研發機構落戶、成果轉化、產業協同創新聯盟等12個方面提出支持意見,擬提交市政府研究。
(七)唱響中國種都品牌。加大了武漢·中國種都和農創中心的宣傳推介力度。依托2021年中國種子大會、武漢市農業農村招商引資大會、武漢種業博覽會等會議,同期舉辦了有關新聞發布會、交流座談會、招商推介會等“雙招雙引”專題活動,其中,2021武漢種業博覽會集成展示了3200多個蔬菜新品種及有關新農機、新技術、新模式,有77萬人線上線下觀展,首次開展成果轉化交易,成交新品種成果權10項,交易額達2000余萬元。今年以來,國家、省、市主流媒體宣傳報道武漢·中國種都和農創中心的報道累計100多篇,其中,4月27日,農民日報頭版刊發《打造農業產學研深度融合平臺——武漢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探秘》,深度聚焦解析武漢農創中心的科技創新與發展潛力。
三、存在問題
我市中國種都建設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與先進地區相比,還有較大差距,主要存在以下突出問題:
(一)科技成果轉化機制不完善。種質資源、育種人才、高端設施集中在高??蒲性核葐挝?,絕大多數科研成果出自高??蒲性核?,但科研成果與市場嫁接機制有待進一步建立和完善。
(二)企業育種裝備水平低?,F代生物分子育種技術加快發展,品種定向改良更加便捷,“按需育種”正走向現實。我市科研院所種業研發雖走在全國前列,但企業缺乏現代生物育種技術基礎設施,傳統育種和低端分子生物育種仍占主流,發展相對緩慢。
(三)種業龍頭企業創新投入不足。我市種子企業大多規模較小,年經營額過億元的種企較少,這導致種業企業研發投入不夠,難以搶占種業發展制高點。
四、下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們將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部署,認真聽取和充分吸納各位政協委員的意見和建議,貫徹落實今天會議精神和要求,重點推進資源保護、創新攻關、企業扶優、基地建設、市場凈化等五大行動,著力在以下4個方面下工夫:
(一)繼續培育種業龍頭企業。以建設武漢農創中心為契機,支持企業開展兼并重組,支持種子企業主板上市,支持油菜、水稻、種豬、淡水魚等優勢種業做大做強。鼓勵種業企業圍繞產業上下游延展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實現一二三產業有機銜接和融合發展。
(二)努力提升種業育種創新能力。依托武漢農創中心,聚焦分子育種研究和應用,強化我市種業原始科技創新,建立產學研深度融合的聯合攻關團隊,突破“卡脖子”技術,加快建立以“育繁推一體化”種業企業為主體的商業化育種體系,發展壯大我市優勢種業。支持江漢大學的生物MNP鑒定技術應用,打造我市育種創新分子檢測通用平臺。
(三)切實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據農業農村部、省農業農村廳統一部署,開展好種質資源搶救性普查收集,加強野生資源的保護,強化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的保護。依托現代生物技術,支持我市的5個國家級種質資源庫(圃)和1個省級中期庫,建立種質資源精準評價體系,擴大我市在油料、花生、水生蔬菜、砂梨、獼猴桃、武昌魚等種質資源利用方面的優勢,形成種質資源的長效保存和利用機制。
(四)大力促進種業“四新”技術的推廣和應用。依托武漢農博會、武漢種子交易會、武漢種業博覽會、全市農作物新品種田間展示和觀摩會等農業展會,充分展示種業新品種、新技術、新機械、新模式等 “四新”技術,推動數字農業、智慧農業與種業的深度融合,促進我市種業高質量發展。
信息來源: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