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緊扣‘文化繁榮’,加快建設文化強市,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文化遺產,爭創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先行區等相關內容,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1日中午,市政協委員、盤龍城遺址博物院院長萬琳做客長江日報兩會直播間,她建議,武漢要聯合高校和科研院所成立專門機構,深入挖掘武漢長江文化底蘊,服務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
萬琳對長江國家文化公園的理解是,用公園的形式來展現長江文化,讓老百姓能夠進入到文化遺址和文化氛圍中,“享受豐富文化大餐的同時,產生文化自信和文化歸屬感”。
目前,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取得顯著成效。長江在中華文明的起源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標志性象征。萬琳介紹:“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對豐富完善國家文化公園體系有著重要的意義。武漢擁有獨特的歷史、文化、自然稟賦。應該在長江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上先行先試、有所作為。首先挖掘長江文化的時代價值,從3500年前的盤龍城到新時代的長江文化,都應該囊括其中。”
“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和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國家文化公園一樣,是一種線性的文化,武漢市是這條線上一個非常重要的點。”萬琳建議武漢成立專門機構,聯合高校和科研院所,一起挖掘武漢長江文化底蘊。通過多學科、系統建立長江文化的學術體系,服務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
2021年12月31日,位于東湖新技術開發區龍泉街的武漢首個湖北省文化遺址公園正式開園。“武漢在整體做好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同時,還應該把我們的‘家底’摸清楚。”萬琳說,“目前,明楚王墓正在申報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武漢應全力推進明楚王墓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創建各項工作,打造‘北有盤龍城,南有九王寢’的格局。”
|
| |